欢迎访问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 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网站!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黄河故事

【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二十八】情系山区 精准扶贫

来源: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http://www.hw-xf.com 作者:朱鹏岗 王建民|hwxfzg@163.com 发布时间:2019-10-18 17:14 浏览次数:

        2019年9月,单位抽调我赴环县八珠乡杏树沟村协助驻村工作队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在短短10天里,让我对杏树沟村的面貌改变深有感触,也对我局的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回想起这段时间的工作,我有很多感想。
        我局帮扶的环县八珠乡杏树沟村,土地总面积37.5平方公里,耕地4658亩,有7个村民小组。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年降雨量只有300多毫米,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没有平整的耕地,只有贫瘠的梯田,广种薄收,当地流传的谚语“种了一料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贴切的讲出了种田之不易。
        针对这里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优势产业,我局因地制宜的倡导农民种植牧草,引导群众发展养殖业,大力培养养殖专业户、帮助建立种植和养殖专业合作社等,调动广大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村民收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我局还在有限的资金中每年都挤出一部分扶贫资金,通过平田整地、种牧草大力发展畜牧业,让当地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减少了水土流失。
        我局帮助修建的杏树沟村村部和群众健身广场,使广大村民和党员有了学习、开会和健身休闲的场所,给荒凉的山村带来了现代化的气象。走在八珠乡街道上,人们亲切地向我们打招呼,这些都是扶贫干部辛勤工作的回报,也是我局响应国家脱贫攻坚要求、帮扶村民致富奔小康带来的可喜成果。
        多年的精准扶贫,使杏树沟村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公路修通了,人们出行更加便利。每家都有水窖,人畜吃水有了保障。有的农户实现了异地搬迁,迁入了新农村,孩子们就近上学,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稳定生活。群众的收入提高了,人们在精神和物质双丰收中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帮扶单位的情谊,如今的八珠乡出现了少有的繁荣景色,绿树成荫,山清水秀,是一个美丽幸福的人间仙境。
        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帮扶干部们的艰辛努力。多年来,我局帮扶干部以高度的责任和担当,对106户村民开展“一对一”的扶贫帮扶,使村民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在他们一批又一批的传承带动下,大多数农户已经脱贫,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巩固阶段。对剩余的贫困户,将通过政策引导,专项培训,在资金和物质上大力扶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使他们快速脱贫,在脱贫致富道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两位驻村干部林震和刘熙军,常年患病。林震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刘熙军有很严重的糖尿病,他们每天在工作前要服一大把药片。为了完成脱贫工作,只能克服各种困难,常年奔波于山区,顾不上照顾年老多病的老人和正需要陪伴的孩子,对家庭亏欠很多。
        杏树沟村山大沟深,群众住户分散,有些农户距离几十里山路,正如那句:“对面喊话听得见,见面要走半天路”。为做细做实十多项脱贫目标核对工作,驻村干部要对一百多户逐户调查走访,困难极大,他们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早上在驻地简单吃过早饭,为了省时间和赶路,就带着干粮和水驱车逐户调查。汽车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走,由于沟深坡陡,坐在车里心提到嗓子眼,双眼紧盯路况,那种危险程度就象电影中的特技表演,让人捏着一把汗。遇到道路被水冲毁和塌坊的情况,只能徒步翻山,夏天山路上的黄土盖住了双脚,冬天凛冽的寒风像小刀刮在脸上,使人睁不开眼。往往一天下来全身是土,在这种情况下每天只能走访几户人家。傍晚拖着疲惫和肌饿的身影回到驻地赶忙洗脸,简单吃过晚饭就早早休息,明天工作还要继续。
        他们那种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的双眼湿润了,有这么好的干劲,我们的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打赢。我要向他们学习,迎难而上,以后再有机会一定要积极响应,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为山区群众早日脱贫、共同致富奔小康而辛勤工作。也祝愿他们在扶贫路上一路平安,保重身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在我局全体帮扶干部的努力下,早日使这里的每一户都脱贫致富,共同迈进小康社会,让我们国家的每一块土地都繁荣昌盛。再过几年我有机会再来八珠乡再看他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张竿